每次回到老家祭祖,總會想起小時候在這片土地成長的記憶,與堂(表)兄弟姊妹一起在這片黃土地上奔跑、捉迷藏,享受大家族的熱鬧,反觀現今大家各自為了前程、生活奔波,反而時常有一種遺憾,興許這就是所謂「樹大分枝」的道理吧!
我們家族有一個很特別的共同信仰──「三府王爺」,若是在明清時期,有這樣信仰模式的家族不算少,但若要像我們家族這樣傳承近十代仍能保存,實屬不易,這份信仰凝聚家族的重心,每當神明誕辰、得道慶典,族人總會大肆慶祝,為求慎重往往會聘請「歌仔戲」、「布袋戲」等野台戲,上演「封神榜」之類的神戲,供養神明,祈求族人平安、農作豐收,記得曾在國小社會課本上讀到──傳統民間信仰中「漳州人」是供奉「開漳聖王」,當時讀到這部分時,使我倍感疑惑,為何家族的信仰與一般福建漳州文化不同?還特別向父親求證,父親解釋家族與「三府王爺」的淵源:據說早在明末清初鄭成功來台開墾時,福建漳州清河廖氏一族與其同鄉一同到台灣開墾,就於現今台中港一帶登台,定居現今台中朝馬一代開墾,當時地利、天候、物資均匱乏,族人為求生活安定,紛紛決議將故鄉福建省的「三府王爺」(分別是朱、吳、池姓)移駕台灣,保佑國泰民安,可在移靈來台之後,卻碰到無建材興建寺廟供奉的情形,遂有一族人夢見三府王爺顯靈,指示位於現今台北某地(因年代久遠已不確定詳細位置)會有大批浮木漂浮至此,可利用這些木頭興建廟宇,族人知道這個消息紛紛北上,果真有大批浮木,而且是高等的杉木,鑒此使得族人對於「三府王爺」的神威更加崇敬,造就日後香火鼎盛的面貌。
現今有關「三府王爺」的廟宇已遍布全台,我們家族之所以也有一座「三府王爺」的家廟,是由於爺爺在世時曾表示要將名下一塊土地,捐給順福宮作為移靈廟宇興建地,所以家廟才會形成現今奇特的私廟模式,家族裡從我有記憶以來,所有的家族活動都是圍繞著廟事舉行,舉凡廟中大小事務,皆由叔公輩們討論、舉辦,只要到了廟事活動家族人都會受召聚集,這已是不成文規定,也許正是因為這樣的信仰,才讓福建漳州清河一代的居民,儘管過了「黑水溝」(「台灣海峽」舊稱),仍沖不散對於故鄉遠祖的思念,在台灣這塊小島上落地生根,也能讓後人繼續追尋前人腳步尋根。